7月18日,汽车工程学院在江西省兴国县开展的为期一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落幕。此次活动以“追寻红色足迹,践行青春使命”为主题,自7月12日启动以来,青年学子们深入乡村,通过志愿服务、技能服务、红色文化传承等多种形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志愿服务暖人心,客运站里展风采
活动首日,实践队在兴莲客运站及周边区域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不仅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还通过走访当地老人,深入了解了兴国县的革命历史。在兴莲客运站,队员们结识了94岁高龄的陈大爷,通过他的讲述,深刻感受到了客运站对于当地村民的重要性。这座承载着几十年风雨的客运站,不仅是兴莲乡连接县城的重要枢纽,更是乡村振兴的缩影。队员们在客运站及客货邮综合服务站开展了环境清洁与便民服务,用实际行动改善了村民的出行环境。

技能服务进乡村,洗车护车惠民生
结合专业特色,实践队将“汽车养护课堂”搬到了乡村洗车店。在狭窄的巷道内,队员们熟练操作高压水枪、擦拭车身,为当地车辆提供免费清洗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此外,队员们还向洗车店员工学习了车辆保养技巧,交流了行业新动态,推动了专业技能与乡村需求的精准对接。这一活动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实操能力,也为乡亲们带去了实用技术,展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独特价值。

红色文化薪火传,青春赋能乡村兴
活动期间,实践队多次走进红色教育基地,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幅幅历史照片,深入了解了兴国籍开国将军们的英勇事迹。此外,实践队还走访了老红军后代,参观了官田中红军兵工厂旧址和潋江书院,通过实地调研和聆听革命故事,上了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老红军后代展现的坚守与传承,让队员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将革命精神融入专业学习,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防溺水教育筑防线,儿童安全共守护
针对立新村水库、河流众多的实际情况,实践队将防溺水安全教育作为重点任务之一。队员们在立新村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周边水库的防护设施进行了巡查,并向村民和孩子们宣传了防溺水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队员们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溺水的危险性。


此外,实践队还在立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为孩子们举办了防溺水教育与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演示救生衣穿戴等方式,普及了“六不准”防溺水原则和应急自救技巧。

非遗文化探精髓,民族团结共前行
在兴国县期间,实践队还深入探索了当地的非遗文化。队员们走进兴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了解了兴国鱼丝、“四星望月”等非遗背后的故事,聆听了兴国山歌,观摩了端戏表演。通过亲身体验和互动交流,队员们深深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并立志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播者。此外,实践队还走访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各族群众亲切交流,共同绘制了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青春足迹印乡土,砥砺奋进再出发
一周的实践活动转瞬即逝,但青年学子们的足迹却深深印在了兴国县的乡土之上。带队老师刘同星在总结时表示:“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志愿服务,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同学们在劳动中锤炼品格,在奉献中增长才干,真正践行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誓言。”返程的路上,志愿者们疲惫却充满笑容,他们用镜头记录下了兴国县的青山绿水,也定格了青春最美的奉献瞬间。
此次“三下乡”活动,汽车工程学院的学子们以专业为基、以服务为媒,将课堂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之力,既弘扬了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也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入交流合作,引导更多青年走进基层,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撰稿:廖怡华;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张诗咏;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