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江西省“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近日,赣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赴安远县,开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教学暨暑期“三下乡”活动。这场以“师生同台”为特色的思政课创新实践,通过“课堂讲授+实践体验”的模式,让学生在东江源头的绿水青山间,深刻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内涵。
课堂“搬”进生态现场 师生共探“两山”密码
课程伊始,思政教师刘苑冬以一首关于东江的歌曲片段导入,引出东江与香港的深厚渊源,介绍了“两山”理念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义,并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何而来”“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何关系”“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三个方面展开教学,结合安远县60年守护东江源的生动实践,展开沉浸式探讨。
在“两山”理念由来环节,学生结合安远生态保护案例,分享对“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理解。教师则引导学生从理论溯源入手,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思想等维度,系统阐释“两山”理念的理论渊源与实践脉络。

课堂之外,师生们沿着东江源头开展了为期5天的实践教育教学,将“师生同台”延伸到生态现场。在东江源文化馆、安远秀禾堂民宿、咀下村等实践点,学生化身“思政小助手”,现场讲述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安远故事”。学生陈国庆带领大家了解了东江源水对于香港的重要性,以及安远人民为守护东江水做出的努力。“中国好人”护林员龚隆寿46年如一日的坚守,政府创新生态保护执法体制等举措,让东江源头水质始终保持优良,同时安远也凭借优越生态发展生态旅游业,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学生卢杨华则通过讲述安远为保护东江源,放弃丰富矿产资源开采、关停污染企业等事例,展现了安远人民“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坚定决心。学生萧罗平则介绍了咀下村是如何依托三百山生态优势,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的增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论。

实践锚定“知行合一” 生态课堂扎根大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次“师生同台”课创新采用“理论课堂+实地实践”方式,将5天的安远行程转化为生动的“生态实践课”。在三百山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师生们循着东江水溯源,实地考察生态保护成果,参与垃圾清理;在东生围,大家学习客家文化、红色文化,化身“东江源头环保志愿者”开展护绿行动;在咀下村,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与手工制作,将生态保护理念传递给乡村孩童;在符山村,师生们参与新文明实践活动,化身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小使者。
此次活动涵盖生态考察、文化研习、志愿服务等多类实践,师生们既探访了三百山生态保护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也见证了咀下村“庭院经济”“景长制”的创新实践,更在垃圾清理、环保宣传等行动中,将“生态保护者”的身份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创新思政育人模式青春力量赋能生态建设
“把思政课开设在绿水青山间,让师生在同台探讨、同做实践中深化认知,这是我们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一次有益尝试。”参与活动的指导老师邹宇风表示。此次“师生同台”课,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空间边界与角色定式,学生从“听课者”变为“讲述者”“实践者”,教师则从“主讲人”转为“引导者”“同行者”,通过“理论阐释—案例解读—实践体验—反思升华”的闭环设计,让思政教育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
此次“大思政课” 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改革项目实践,以“师生同台”为载体,将安远县的生态实践转化为思政教育的鲜活素材,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两山”理念的时代内涵,更激发了青年一代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正如师生们在总结中所说:“生态保护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像安远人守护东江水那样,用坚守与行动,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中国大地的底色。”

(撰稿:刘苑冬;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刘丹;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