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登录

新闻公告

【人才培养】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中德合作+赣州实践 SGAVE项目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

来源:汽车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11-09浏览次数:作者:明建平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产业规模与技术水平均位居世界前列。2012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赣州等原中央苏区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历经十余年发展,赣州已形成“整车+零部件+研发+检测+文化”五位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链,成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然而,在产业转型升级和海外市场快速拓展的过程中,赣州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面临着国际技术技能型人才紧缺的挑战。为破解这一难题,赣州职业技术学院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入选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中德SGAVE项目为契机,通过引进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标准,致力于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先进技术能力与产业适应性的复合型工匠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引入德国标准,嫁接本土实践,构建先进课程体系

学校深度对接德国汽车职业教育标准,充分结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发展路径和职业院校教学特点,由德国车企、职教专家、高职院校教师、国内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制定适应本土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领域和学习情景为课程架构、以委托书为学习载体的模块化先进课程体系。项目采用“客户委托、工单引领、问题导向”的“剥洋葱式”模块授课模式,融入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的学习情境,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问题的解决者和行动的实践者,在“学中做、做中学”的过程中,扎实掌握新能源汽车研发辅助、智能制造和营运服务岗位的核心技能和职业素养。

融汇双元精髓,创新教学模式,打造理实一体课堂

项目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精髓,打破理论与实践的壁垒。学校高标准建设中德SGAVE项目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配备主流新能源汽车品牌整车、“三电”关键系统台架、专用诊断设备及工具,打造真实企业工作场景。在教学环节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导学-信息-规划-决策-执行-检查-评价-系统化)完成教学内容,学生自主地按照项目八步学习法完成以用户委托书为载体的技能学习,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独立完成从信息获取、计划制定、决策执行到检查评估的完整工作流程。这种强调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效提升了其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

强化师资建设,培育卓越团队,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高度重视中德SGAVE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参加江西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镜)研修项目(职业院校)赴德国开展交流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中德SGAVE项目每年院校研讨会,遴选教师参加中德SGAVE项目汽车领域合作院校师资培训,获取先进的教学理念、技术知识和教学方法认证。为拓宽专业国际化办学视野、紧跟汽车最前沿技术,学校定期邀请保时捷等德国知名汽车品牌专家来校开展职业教育、技术发展等主题讲座。此外,学校积极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加入教学团队,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熟悉国际标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深化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拓宽学生发展路径

学校依托中德SGAVE项目,积极与区域新能源汽车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企业、大型销售售后服务集团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习基地、开展订单培养、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聘请产业导师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学生在校期间即可接触行业最前沿技术和企业文化,毕业时凭借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规范的作业习惯和良好的综合素养,深受用人企业欢迎,就业渠道广阔,职业发展前景光明。此外,教学团队将中德SGAVE项目先进教学理念与资源运用于新疆阿克陶县职业院校汽车运用与维修学生培训班培训课程,让学员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汽车维修与诊断技术,提升其就业创业竞争力。

中德SGAVE项目赋能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赣州职业技术学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水平的重要成果。学校将继续坚持开放办学,深化国际合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壮大国家战略性产业、推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贡献更多“赣职力量”。

(撰稿:明建平;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孙恺;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



版权所有:赣州职业技术学院    赣ICP备20002229号-1   赣公网安备 360701020001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