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信息工程学院针对2025级新生创新性推出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并实行量化评分,首次引入实训室“7S”管理标准,通过“固定场景、常态实践、专业引领”的特色模式,让新生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学院建设,实现劳动思政与专业素养的深度融合,为高校劳动教育落地见效提供了“信工样板”。
聚焦实训场景,“7S”标准树劳动新标杆
不同于传统劳动教育的泛化开展,信息工程学院将劳动教育场景精准聚焦于实训室环境维护这一与专业学习紧密相关的领域,创新性提出实训室“7S”标准(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为新生劳动实践划定清晰规范。2025级各班级以“固定班级”为单位,每周开展常态化实训室大扫除,从仪器设备的规范归位、线路的梳理收纳,到地面太台面的清洁整理,均严格对照“7S”标准执行。
为确保劳动教育质量,学院建立了“按标评价”的量化评分体系,从实训室整洁度、设备维护规范性、“7S”标准落实情况等维度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纳入学生必修课程成绩。这一举措不仅让新生熟练掌握了专业实训环境的清洁规范,更帮助他们养成了细致严谨的劳动习惯,强化了“按标准做事、靠质量争优”的专业意识,为后续专业学习营造了整洁有序、安全高效的实训氛围。

双导师协同发力,打通劳动教育“最后一公里”
在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信息工程学院充分发挥“辅导员+学业导师”双导师模式的优势,构建起“思想引领+专业指导”的双轮驱动机制,让劳动教育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辅导员以劳动实践为切入点,通过主题班会、现场引导等方式,向新生传递“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价值理念,强调劳动纪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训室维护不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更是对专业学习环境的守护、对劳动精神的践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参与学院建设的主人翁意识。
学业导师则结合专业特色,在劳动实践中融入专业知识指导。在整理电子实训设备时,导师会讲解设备的工作原理、维护要点;在梳理线路时,会结合专业课程内容强调电路安全规范。这种“劳动场景+专业指导”的模式,让新生在劳动实践中巩固了专业知识,加强了实训室安全知识教育,真正实现了劳动教育与专业培养的同频共振,成为学院落实“劳动思政”与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生动实践。

新生积极参与,劳动氛围蔚然成风
自劳动教育方案实施以来,2025级新生展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主动承担起实训室维护的责任。在每周的大扫除中,同学们分工协作、互相配合,有的仔细擦拭设备屏幕,有的认真整理实训耗材,有的逐一检查安全隐患,整个实训楼内呈现出“人人爱劳动、处处讲规范”的浓厚氛围。
“以前觉得打扫实训室只是简单的打扫卫生,现在通过学习‘7S’标准,才知道每一个细节都和专业学习息息相关。”2025级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新生小李说道,“在整理设备的时候,学业导师还会给我们讲设备的使用技巧,既锻炼了劳动能力,又学到了专业知识,特别有收获。”
信息工程学院负责人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劳动教育方案,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场景,深化“7S”标准的应用范围,推动双导师模式在劳动教育中的更大效能,让劳动教育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助力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为培养更多“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高素质信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刘康兴;图文编辑:任磊;责任编辑:温春燕;初审:王明瑞;复审:李琪:主审:曾卫平)